2011年成品油价格公布_2011年成品油价格
1.2011年国际贸易现状
2.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
不管是什么商品,其价格都会对国内CPI指数造成影响,而CPI指数过高,就会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家为了控制通膨就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从而控制取银行加息的政策给货币市场降温。你提及的这些关键字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简单说明一下近期CPI、成品油之间的关系吧。今天是2011年5月12日。这篇文章也刚好是近期的作品,希望能让你简单了解一下其中的关系。
题目:《5月原油以及成品油调价》
新闻背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四月主要经济数据。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环比上涨0.1%。4月份食品同比上涨11.5%,非食品上涨2.7%。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1至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2716亿元同比增25.4%。在巨大通膨压力背景下,国内成品油市场定价又将何去何从?
据消息得知,截至4月30日当周,美国失业人士增加4.3万人,至47.4万人。而道琼斯能源社之前的经济调查显示,预计失业人数将将少1.9万,而之前一周的失业人数也修订为增加。美元在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公布利率决定后大幅上涨,加剧了原油期货的跌势,由此,5月5日国际原油期货连续出现破位暴跌行情,原油的暴跌也终止了国内成品油市场一如既往的推涨势头。
在经历原油暴跌行情后,WTI期货盘面随即呈现了报复性触底反弹,截至2011年5月10日收盘,纽约商交所六月轻质低硫原油期货上涨1.33美元,至每桶103.88美元,涨幅1.3%。伦敦洲际石油(ICE)布伦特原油期货涨1.73美元,至每桶117.63美元。国际原油的触底走高也引发市场投机行为的深度思维,中宇分析师申涛认为,市场过度投机使得油价剥离市场实际价格走势,但投机的最终目的仍是套利,国际原油中长线看涨趋势不变,受前期的国际原油暴跌影响,目前WTI期盘较容易吸引资金再度回归,以此实现短线油价呈现触底V字反弹。
中宇油品分析师申涛称,根据目前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当国际油价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到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如果国际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就会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针对成品油调价,目前依旧坚持22+4的成品油调价原则,据统计,截至5月10日三地原油连续22日移动加权均价每桶119.154美元,基准22日均价每桶112.10美元,较4月5日基准价涨6.29%,成品油零售调价窗口已经满足上述条件,但是,截至笔者发稿时间,发改委并没有如期推涨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价,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发改委推迟成品油调价时间表呢?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四月主要经济数据。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环比上涨0.1%。中宇油品分析师申涛在接受访时表示,通膨压力以及原油暴跌是本次成品油推迟调价的主要原因,于此同时,6月农机用油预期增加,推迟成品油调价可稳定国内物价,减轻物流以及通膨压力,以及保证粮食安全等种种利好,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也不排除发改委放弃5月成品油调价的可能性。
2011年国际贸易现状
成品油价格调整一览表
调价时间
调整价格
调价后价格
每升价格
2012年9月1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550元和540元;
汽油10110元,柴油8775元
汽油 柴油
2012年8月10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390元和370元;
汽油9560元,柴油8235元
汽油 柴油
2012年7月1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420元和400元;
汽油9170元,柴油7865元
2012年6月9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530元和510元;
汽油9590元,柴油8265元
2012年5月10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330元和310元;
汽油10120元,柴油8775元
2012年3月20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上涨600元;
汽油10450元,柴油9085元
2012年2月8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上涨300元;
汽油9850元,柴油8485元
2011年10月9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下调300元;
汽油9550元,柴油8185元
2011年4月7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500元和400元;
汽油9850元,柴油8485元
2011年2月20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上调350元;
汽油9350元,柴油8085元
2010年12月22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310元和300元;
汽油9000元,柴油7735元
2010年10月26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上调230元和220元;
汽油8690元,柴油7435元
2010年6月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230元和220元;
汽油8460元,柴油7215元
2010年4月14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上调320元;
汽油8690元,柴油7435元
2009年11月09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上调480元;
汽油8370元,柴油元7755
2009年9月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300元;
汽油7890元,柴油7275元
2009年7月28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
汽油7590元,柴油7225元
2009年6月30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600元;
汽油7810元,柴油7445元
2009年6月1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00元;
汽油7210元,柴油6845元
2009年3月25日
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
汽油6810元,柴油6445元
2009年1月14日
汽油每吨降低140元;柴油每吨降低160元
汽油6520元,柴油6265元
2008年12月19日
汽油每吨降低900元;柴油每吨降低1100元
汽油6660元,柴油6425元
2008年6月20日
汽油、柴油价格每吨上调1000元
汽油7560元,柴油7365元
2007年10月31日
汽油每吨提高500元;柴油每吨提高500元
汽油6560元,柴油6365元
2007年1月14日
汽油出厂价格每吨下调220元
汽油6060元,柴油5865元
2006年5月24日
上调汽、柴每吨500元;
汽油6280元,柴油5865元
2006年3月26日
上调汽油每吨300元;上调柴油每吨200元
汽油5780元,柴油5365元
2005年7月23日
上调汽油每吨300元;上调柴油每吨250元
汽油5480元,柴油5165元
2005年6月25日
上调汽油每吨200元;上调柴油每吨150元
汽油5180元,柴油5915元
2005年5月23日
降低汽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
汽油4980元,柴油5765元
2005年5月10日
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
汽油5130元,柴油5765元
2005年3月23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汽油4980元,柴油5765元
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春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一、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2010年,在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和国内经济向好势头更加巩固、稳外需扩进口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等共同作用下,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进出口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再创历史新高,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1.进出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外贸顺差继续下降
2010年,中国进出口2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出口、进口比2008年分别增长16%、10.3%和23.2%。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进出口趋向于平衡。全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这是继2008年外贸顺差达到历史高点后连续第二年下降,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
图1 2010年中国外贸月度进出口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较好
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船舶、汽车零部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船舶出口增长44.5%,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44.1%。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3032.4亿美元,增长25.9%。其中,纺织品出口7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4%;服装出口1294.8亿美元,增长20.9%;鞋类出口356.3亿美元,增长27.1%;家具出口329.9亿美元,增长30.3%。
3.性产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机电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受国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能源产品进口量增速逐步回落,但进口额因国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而继续扩大。全年铁矿砂进口量下降1.4%,进口额增长58.4%;原油进口量增长17.5%,进口额增长51.4%;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量增长0.4%,进口额增长25.2%;大豆进口量增长28.8%,进口额增长33.5%。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加工贸易进口平稳增长,加上国内最终需求不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额达到6603.1亿美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4126.7亿美元,增长33.2%。
4.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
从贸易方式看,由于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营销比重,一般贸易增长呈现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0%和43.7%,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26.2%和29.5%。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仍居首位,出口同比增长28.3%,进口增长35.3%;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7%,进口增长34.3%;民营企业继续显示较强的活力,出口增长42.2%,进口增长56.6%,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国有企业。
表1 2010年中国分贸易方式、企业性质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5.欧美日仍为主要贸易伙伴,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势强劲
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额达到47.1亿美元,增长31.8%;中美贸易额3853.4亿美元,增长29.2%;中日贸易额27.7亿美元,增长30.2%。同期,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幅增长。对东盟进出口29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对巴西进出口625.5亿美元,增长47.5%;对印度进出口617.6亿美元,增长42.4%;对俄罗斯进出口554.5亿美元,增长43.1%。
表2 2010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恢复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前期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进出口急剧下滑。面对这一严峻复杂形势,中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和鼓励增加进口,有效遏制了外贸持续大幅下滑的势头并在2010年实现快速恢复,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五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与“十五”末期相比,中国出口由世界第三位跃居首位,占全球份额由7.3%上升至10.4%;进口由世界第三位升至第二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复苏。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外贸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07年最高点时的7.6%回落至3.1%。外贸结构继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2010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3.2和2.6个百分点;市场多元化效果明显,2010年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已经由“十五”末的42.7%提高至48.3%;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部,2010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0和1.2个百分点。
二、2011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开局较好,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继续回暖,加上国内需求增加和扩大进口政策等共同作用,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主要特点是:
1.进出口量增价涨,季度出现小额逆差
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003.1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出口3996.4亿美元,增长26.5%,其中数量增长15.5%,价格上涨9.5%;进口4006.6亿美元,创季度规模历史新高,增长32.6%,其中数量增长16.1%,价格上涨14.2%。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累计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近六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
表3 2009-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情况
注:海关统计月度数与季度数存在着一定误差。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主要商品出口增长平稳,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
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320.3亿美元和1186.3亿美元,同别增长22.8%和19.8%。机电产品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969.6亿美元,增长27.8%;机械设备出口746.9亿美元,增长15.5%。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纺织品出口增长32.7%,服装出口增长18.4%,鞋类出口增长21.6%,家具出口增长19.3%。同时,大宗商品进口大多保持量价齐升,成为推动进口增长的主要力量。铁矿砂进口量增长14.4%,价格上涨59.5%;原油进口量增长11.9%,价格上涨24.3%;成品油进口量增长27.7%,价格上涨18.8%。这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275亿美元,其中因价格上涨直接导致进口增加177亿美元。
表4 2011年一季度中国出口重点商品量值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3.一般贸易增长较快,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幅继续领先
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4179.2亿美元,同比增长34.8%,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5.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31.7%,进口增长37.4%。加工贸易进出口2919.1亿美元,增长21.4%。其中,出口增长21.7%,进口增长20.9%。民营企业进出口2119.3亿美元,增长41.0%,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1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45.3亿美元,增长35.4%;进口874亿美元,增长49.9%;出口、进口占整体比重分别上升2.2和2.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154.2亿美元,增长24.9%,其中出口增长24.6%,进口增长25.2%。国有企业进出口1729.5亿美元,增长27.8%,其中出口增长16.4%,进口增长34.5%。
表5 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和经营主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4.对欧美出口份额下降,与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增长
一季度,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进出口不平衡状况趋于改善。对欧盟进出口12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出口增长17.2%,进口增长30.6%。对美国进出口6.5亿美元,增长25.0%,其中出口增长21.4%,进口增长33.3%。对日本进出口807.8亿美元,增长27.1%,其中出口增长28.1%,进口增长26.4%。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显示较大增长潜力。对东盟进出口793.4亿美元,增长26.1%;对印度进出口614.2亿美元,增长24.6%;对巴西、俄罗斯和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了57.7%、34.2%和107.1%。
表6 2011年一季度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5.广东山东出口贡献较大,中西部进出口增长快于全国
一季度,东部地区出口增长25.5%。其中广东、山东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3.9%和32%,合计增量占全国增量的42.9%,带动全国出口增长11.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42%和29.9%,高于全国增幅15.5和3.4个百分点;进口分别增长45.4%和43.8%,高于全国增幅12.8和11.2个百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一季度对外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在出口增长总体比较正常、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代表我国外贸基本格局发生变化。
三、2011年全年外贸发展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仍延续复苏态势,国内经济开局良好、运行基本平稳。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外贸平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一)从外部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复苏进程依然艰难曲折。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欧洲核心大国德法经济形势继续向好,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4.4%。虽比上年5.0%的增速有所放缓,但考虑上年基数较高,这仍是比较快的增速。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增长2.4%;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6.5%。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解决,一些固有矛盾又有新发展,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复苏面临诸多变数。
一是通胀正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蔓延扩散。2月份,印度、俄罗斯、巴西、韩国、印尼、越南消费价格同别上涨8.3%、9.5%、6%、4.5%、6.8%和12.3%,美国、英国同别上涨2.1%和4.4%;欧元区3月份达到2.6%,连续四个月超过2%的调控目标。在此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已经并将进一步取紧缩政策,欧元区已经开始加息,美国可能提前退出刺激政策。如果通胀形势继续加剧,势必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二是主权债务危机依然严重。尽管欧盟春季峰会通过了应对债务危机的全面方案,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尚未有效缓解。葡萄牙已经向欧盟申请救助,欧元区开始加息,可能加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西班牙等国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美国预算赤字巨大,债务包袱愈发沉重,财政危机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美元持续走低,巨额资金受投机因素和避险因素驱使,大量涌入大宗商品市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4月15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109.7美元/桶,较上年末上涨20%;国际市场棉花、玉米和锡等价格分别比上年末上涨23.3%、18.2%和23.1%。目前,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因素尚未缓解,有些因素还在强化,可能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或在高位上反复震荡,特别是中东局势动荡还在持续,不仅严重干扰当地经济发展,还将继续推高国际油价。
四是日本大地震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变数。日本大地震不仅影响其自身经济走势,也将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相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核泄露事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后续影响很难预料。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上去年补库存效应减弱甚至消失,国际贸易难以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许多国家更加重视通过出口缓解国内压力,自顾倾向明显,保护主义升温,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谈判陷入停滞,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都将影响到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WTO预计,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由上年的14.5%放缓至6.5%。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4.5%,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将增长9.5%。
(二)从国内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一些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叠加,外贸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一是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的带动,一季度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流通环节生产资料同比上涨11.2%,其中成品油价格上涨17.8%,钢材上涨17.6%,有色金属上涨10.3%,化工产品上涨8.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二是劳动力工资继续提高。在去年30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又有12个省(区、市)继续上调,幅度在20-25%之间。招工难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当前困扰企业经营的一个突出问题。三是融资成本有所上升。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两次加息,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些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融资成本有所增加。此外,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对外接单。
图2 2010-2011年中国部分东部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变化
数据来源:当地网站。
图3 2011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
对于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必须客观全面看待。一方面,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在短期内可能与其他因素形成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到外贸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要看到,逐步理顺国内要素价格,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阶段难以逾越。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受要素成本上升影响,经营压力明显增加,根本还在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消化成本上升和对外议价能力较弱。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不能指望靠优惠政策来生存,而要靠增强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变成本压力为转方式的动力,在调整中实现新发展。
(三)既要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更要切实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总体上看,2011年中国外贸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较快增长将带来更大的需求空间,但也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但增速比去年可能略有回落;在国内需求不断增加、扩大进口政策支持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口增长有望继续快于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针对当前依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今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2009年我国经济能迅速扭转增速下滑势头,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其中,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主导的投资增长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今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预算内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仅增长11.5%和20.33%,而去年同期则高达82.7%和49.72%;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9.63%,仅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30.5%);主要依靠市场驱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7%,远远高于去年同期12.5%的增速。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
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2月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5.2%左右的较高水平。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2月份以后单月出口值达到1100亿美元,前8个月累计出口98亿美元,同比增长35.45%,高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同期504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今年有望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占我国出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今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000061)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3.5%,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今年粮食产量较去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6月以来猪肉价格在淡季出现止跌回升,猪粮比达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四季度猪肉价格虽看涨,但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应不会超过翘尾因素的减小幅度。
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目前部分城市成交量和房价出现一定幅度回升,但5月份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部分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库存明显增加,预计年底前后房价水平可能松动,有一定幅度回调。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综合看,今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增长速度高位回调有内在要求,也受到政策主动调整的影响。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将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出口增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减缓的影响,5月份以后已逐月下降,三、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季、小幅回调趋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
二、2011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
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显示,虽然8月份部分指标小幅逆转,但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同步指数仍在下降,经济运行将延续短期下行态势。同时,先行扩散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反弹,先行指数降幅缩小,筑底迹象比较明显。根据历史经验和全球经济走势综合判断,本轮短期调整的底部有望出现在2011年一季度。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同时,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去年三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以后,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降低公务员工资和支出等,以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加上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1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局面。
总体上看,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今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今年5月份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也将逐步止跌回稳,预计2011年其进口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2010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20%。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5%,对下半年和明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5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今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将稳中有降,预计2011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今年。
今年以来,投资增长回落,但降幅不大,全年仍将达到24%左右。2011年,出口和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为制造业投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同时,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综合看,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预计2011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0%以上。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今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今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明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三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四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总体看,2011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加大。
综合上述分析,2011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今年。从出口和投资增长可能呈前低后高走势判断,2011年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
三、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1年,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因此,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难以避免。从劳动力供求格局看,近年来城镇就业年均增长接近4%,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与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大体相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应对增长速度放缓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障碍。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性产品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存、利差较大,且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考虑适度提高存款利率,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扩大利率浮动范围。在进一步加强差别化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更多地发挥汇率在优化调整出口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作用。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可选择的政策包括: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积极推进房产税征收试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存量财产的税收调节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和民生性转移支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将支出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来。
(四)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初步形成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近期出现的一些情况表明,节能减排对行政管理的依赖程度依然过高,依靠行政命令、实行“一刀切”的管理办法控制能源消耗,已产生一定负面效果,而且难以持续,也容易对一些地区的发展形成不当限制。应该以市场为基础,针对各地区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实现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可参考国际不同行业能耗、排放标准,逐步建立我国各行业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节能减排制度;改变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排放权交易试点。
(五)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投资审批权限,重视发挥地方对当地项目的监管职能。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应集中在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标准等准入条件的审核上,并应实行双向监督(项目没有达标,监督项目;已经达标而不核准,企业监督)。简单地从行业产能规模出发控制新项目建设,落后产能得到保护,抑制了市场竞争对产能动态优化的作用,应当加以改变。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六)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国土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房价存在上涨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将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长期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居民住房供给体系,尤其是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直接增加财政投资是必要的,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此同时,应相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的体制机制建设,严格杜绝违规占用、谋取不正当收益的行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